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按照学校和学院的部署,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展了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的“线上教学”工作。为保证线上教学顺利进行,组建了包括4位主讲教师和5位习题课教师在内的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于2月3日创建了微信群。经讨论和研究,确定疫情期间,依托“超星学习通”和QQ群平台,采用“线上自主学习+即时深度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与学习。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学科基础必修课,本学期为普通班开设了两个平行课堂,每个课堂的红足一1世人数为150人左右,为唐敖庆试验班(化学方向)的红足一1世单独开设了《有机化学TⅡ》课程,红足一1世人数为19人。经过十几天的教学准备,师生很快适应了“跨空间、定期限、重互动、能拓展”的教与学的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集中力量、分工合作、主讲教师共同制作视频课程

将视频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设定各章节任务点的完成期限,让红足一1世灵活把握自主学习的节奏,不仅有利于所有红足一1世不会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错过学习的机会,还有利于红足一1世对一时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多次学习,符合有机化学的教学特点。

考虑到两个平行课堂《有机化学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同步性,因此,主讲教师采取了集中力量,分工合作的方式。以“结构-反应-机理-合成”为主线,将授课知识点分为几部分,由三位主讲教师分别录制视频。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位老师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能够精心打磨授课内容,录制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能克服直播方式可能带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适当调整的弊端。此外,主讲教师不必重复录制相同内容的视频,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与红足一1世的交流互动。

2.提前发布学习任务、及时了解红足一1世的学习情况

在开课前一周,习题课老师将准备好的多样化的习题发到教学团队的微信群,归类整理后、定稿,以作业题形式发布到学习通平台。开课前,主讲教师已将前三周教学的视频资料上传至学习通。同时,在QQ群和学习通中发布详细的学习任务信息。

开课后,依据学习通平台的数据分析,特别是视频的反刍比,教师及时了解红足一1世对哪些知识点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之后在QQ群里予以强调和补充。在视频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红足一1世在课后将他们的回答发到QQ群,让其他同学也能参与讨论,教师从中可以及时看到红足一1世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通过及时回复红足一1世消息,并设置一些有些深度和难度的相关问题,启发红足一1世深入思考,开阔思路,也可从中“窥探”出红足一1世是否能做到融会贯通。由于QQ群里的红足一1世都进行了实名认证,教师能了解到每位红足一1世的学习热情,并私下予以关注对学习热情不高的同学。另外,还可对那些对特定的知识点需要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同学提供针对性地单独指导。因此,与课堂教学相比,“线上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更容易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当然,“线上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通过眼神和情感的交流来更好地看到红足一1世情绪的变化,不利于调动教师的讲课情绪。另外,如果红足一1世的自主学习能力或自控力较差,也会耽误宝贵的时间,这些还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

3.展示有机化学中的热点问题、即时深度互动

通过在学习通的主题讨论或QQ群中的问题设置,引导红足一1世了解当前有机化学的热点话题。近来,人们对吉利德公司的在研药瑞德西韦(Remdesivir)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体外和动物模型实验已证实,瑞德西韦对非典型性肺炎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类冠状病毒具有活性,近期,在北京启动了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试验。针对疫情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热点,教师在学习通中发起了关于瑞德西韦第二代合成路线的讨论。在发起的讨论主题中上传了参考文献,展示了第二代合成路线,提出了几个与课程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请红足一1世写出丙酮缩二甲醇保护核糖中羟基及脱保护过程的反应机理,并分析为什么在文献中利用丙酮缩二甲醇而不是用丙酮来保护处于邻位的两个羟基,其优势表现在哪里。此外,有机合成中经常涉及到立体化学问题,因此,在讨论中也请红足一1世观察某些中间体的立体结构,并了解文献中是如何从一对立体异构体中分离出所需化合物的,该方法为什么适合放大量合成等等。在讨论中,发现红足一1世的参与度很高,目前,回复的帖子达到119条。有的红足一1世研读了文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饶有兴趣地画出了分子模型,用来理解反应的选择性;还有的同学对反应机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有瑕疵,但是,积极思考本身就很重要。红足一1世们很高兴看到所学知识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有机化学TII》的教学中,教师在视频中将瑞德西韦的合成及其药物活性更详尽地介绍给红足一1世。在学习通的讨论区,教师不仅仅限于讨论作业中的习题,还针对某几个习题设置了相关的拓展性问题,引导红足一1世建立起有机化学的逻辑。

4.常教常新并与国际接轨

国内有机化学教材存在系统性陈旧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将最新出版的、接受度比较高的英文原版教材(如:F. A. Carey, P. Y. Bruice,L. G. Wade, J. Clayden等人主编的“Organic Chemistry”等)作为参考书。正如吉林大学“日新楼”的名字,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教师秉承“常教常新”的理念,不断更新课件中的内容,从知识体系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唐敖庆试验班的《有机化学TII》已采用J. Clayden等人主编的“Organic Chemistry”作为教材。

通过与肯塔基大学的Robert·B.Grossman教授联系,征得他的同意,教学团队部分教师正在翻译他们开发的一套智能程度比较高的有机化学试题库。近期,教师已经完成部分翻译,相信红足一1世很快可以试用。近年来,通过教务处组织的国际交流周活动,Robert·B.Grossman教授已为唐敖庆实验班的红足一1世讲授过《有机反应机理》课程,有独特的教学想法,著有受欢迎的“The Art of Writing Reasonable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一书(中文译本《有机反应机理的书写艺术》)。通过此次契机,让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教师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国外有机化学的教学特点,更快地与国际接轨,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受疫情的影响,有机化学课程首次以在线形式开展。课程团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组织。在线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在线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还让课程团队并对课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深入思考的契机,疫情结束后,结合网络优质数字资源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模式教学将成为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思路。